返回

30 年来我国篮球科研状况分析:学年论文的深入研究

2024-07-18 09:30:40

多年来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有益探索和创新性研究,对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1973—2002年我国篮球运动科研论文的数量、内容、研究方法、实践效果等进行分析,揭示和寻求我国篮球运动科研的发展规律、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应解决的重点问题。2.研究方法2.1文献法通过国家体委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国期刊检索系统计算机检索,对1973—2002年35种具有代表性的、公开出版的期刊进行系统检索:30年间纳入体育类核心期刊12种,其他期刊23种,并进行统计。 2.2 逻辑分析方法 运用归纳、类比、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内容进行分类,将研究内容分为7项,研究方法分为4大类12种。 2.3 数理统计方法 对收集到的论文采用软件[1]进行统计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研究结果 3.1.1年度发表论文数及研究内容分类(见图1、表1) 3.1.2研究方法应用统计(见表2) 3.2研究分析 我国篮球运动发展迅速,但每一次突破都是科学研究和体育实践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结果。建国初期,中国男女篮在短短6年时间里参加了16次国际比赛和出访,在1950年曾输给苏联队33场,场均失分68分。 这种巨大的差距迫使中国篮球界开始反思,从而开启了1955年《体育新刊》图1 30年发表论文数(年/篇)图2 研究方法应用统计表1 研究内容分类教学理论训练理论技术战术规则裁判选材及体能其他合计64%20.3624.1930.2313.153.144.274.年中国篮球史上第一次学术讨论在《百家杂志》上举行,在大发展、大提高、大讨论的基础上,主张“学习先进技战术,明确快速进攻的发展方向”,通过活跃的学术思潮和理论思维辩论,初步奠定了我国篮球科学研究的基础。 在技​​战术风格上,形成了“跳投、快攻、全场紧逼”三大法宝,确立了“积极、主动、快速”的指导思想,促成了1959年篮球实践高峰的到来,这是我国篮球科研的第一次飞跃。1972年“三大球”训练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勇敢顽强、积极主动、快速灵活、全面准确”的训练指导思想。1982年的杭州会议是篮球科研的新起点。到1984年,我国篮球科研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为中国篮球的历史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篮球运动实践的辉煌时期,也是篮球研究的第三次飞跃。1995年,中国篮协、中国篮球研究生培养协会分别在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召开了“全国体育院校首届篮球教材建设研究论文报告会”和“纪念篮球传入中国100周年(天津)暨全国篮球论文报告会”。理论思考深刻而广泛,从指导思想、技战术风格、科学训练管理、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探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篮球科研体系。3.2.1论文数量分析1973-2002年以来,35种中国体育期刊共发表篮球研究论文2038篇,平均每年68篇。 从35种体育期刊载论文数量的变化看,呈稳步发展趋势,载文最多的是1995年,有156篇。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受经济浪潮的冲击;二是社会转型时期,各类期刊以刊养刊,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逐渐受到保护;1995年论文数量出现第一个高峰的条件与纪念篮球运动传入中国100周年和全国体育院校篮球教材建设研究论文报告会有关。3.2.2研究方法分析30年来发表的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6大类12种,其中54%使用单学科方法,15%使用两种以上方法;26%使用三种以上的多学科研究方法;5%使用四种以上方法。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显著提高了研究对象的质量,提高了科研人员的数据收集、处理和研究能力,使研究内容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显著提高了科学方法应用与科研设计水平的对应性。“科学研究中的每一个新探索,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大力支持;体育科学的每一项新成果,都要用科学方法加以验证和推广。”[3]我国篮球运动的研究方法,已从最初的经验总结、技术统计、图片分析等,逐步发展到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影视影片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运动力学与数理统计相结合。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数学理论在竞赛管理和技战术教学中的应用,篮球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显著提升。研究方法的进步,使研究内容更加多样、广泛,体现了社会学学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科学方法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据统计cba职业联赛对我国篮球事业发展的成效和问题,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研究的论文有45篇,占论文总数的3.50%;研究内容不仅涉及统计和处理,而且在体能和技战术水平的量化评定、综合战术评定方法软件的建立、篮球基本技战术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科学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进展。3.2.3研究内容分析30年来,中国篮球科学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理论、训练理论、技术、战术、选材与体能、规则与裁判方法等方面,共计1727篇论文,占论文总数的84.74%。研究内容的显著特点是:训练理论论文493篇,占24.19%;技术多于战术,分别为30.23%和13.15%; 在全部研究论文中,关于教学训练理论的论文908篇,占44.55%;关于选材与体能的论文占3.14%;这体现了中国篮球理论思维的创新与突破cba职业联赛对我国篮球事业发展的成效和问题,改变了过去理论落后、体育实践发展落后的老格局,在篮球运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人格精神这一核心内容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牢牢抓住“人”的本质特征,从人格与精神力量、体能、心理、智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是篮球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3.2.4 1973—2002年篮球科研状况分析3.2.4.1重视中国篮球体制创新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起陆续成立了6所国家体委直属体育院校;1957年,我国建立了篮球竞赛等级制、等级裁判员制、运动员等级制和教练员等级制;20世纪70年代恢复招收篮球硕士生,举办高级教练员研修班;1982年起,对竞赛体制进行新的改革,中国女篮在1983年、1984年世锦赛及第23届奥运会篮球赛上夺得季军后,在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和1994年第12届世界篮球锦标赛上夺得亚军,步入辉煌时期; 1994年世锦赛中国男篮闯入8强cba职业联赛对我国篮球事业发展的成效和问题,实现历史性突破[4]。这些体制改革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篮球摆脱了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改革创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社会文化需要为支撑,有序深化篮球管理体制。1995年,中国篮协推出甲级篮球联赛,首次实行主客场制; 1997年,成立了职业化的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强化了中国篮协社会团体的群众指导职能,重新制定了竞赛制度、训练制度以及培养竞技后备人才、教练员人才、裁判员人才的网络和长远规划、计划,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各项运行管理机制,使中国篮球竞赛制度与国际接轨,并逐步向职业化、产业化过渡,推动了篮球运动有序发展。

篮球运动的科学化、社会化、职业化、产业化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中国篮球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也是中国篮球体制创新的新热点。但从我国目前的训练状况看,实施全民一条龙训练的总体设计还存在不少困难,基层队、青少年队、国家队、高校高水平队各自为战,不能很好的衔接起来。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篮球的训练竞赛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按企业模式联合管理的篮球俱乐部有待完善,未来全民比赛将走向俱乐部赛制,逐步实现职业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篮球创新体系中,如何以比赛、球员、球队为核心,遵循市场和篮球运动本身的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职业篮球作为一个特殊产业来管理和运营;确保CBA快速发展的特殊政策; 建立严格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与媒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拥有精通市场运作技能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等等,这也是我国篮球运动科学化、社会化、职业化、产业化面临的新课题。3.2.4.2技战术技术研究论文616篇,占论文总数的30.23%;战术研究论文268篇,占13.15%。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篮球技战术的教学与训练方面,为篮球技战术及其训练的对抗性、动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理论指导。

这类论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指出了中国篮球运动员在近几年比赛中与世界强队存在的差距,如技战术运用能力差,主动性、攻击性、灵活性和综合应变能力不足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篮球技战术攻防训练体系。3.2.4.3教学理论与方法30年来,一支主要由体育教师、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队伍,对篮球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发表论文415篇,占论文总数的20.36%。 研究内容涉及教材、教法建设与改革、技战术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考核评价的标准化、量化等。特别是在教学方法方面,利用计算机开发多媒体CAI课件,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从多角度、多角度、多学科对篮球教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篮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内容。3.2.4.4训练理论与方法教学与训练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实体,30年来,在“十六字”方针指导下,训练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不断加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训练理论与方法方面的论文493篇,占24.19%。 论文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模糊数学、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对训练理论、训练过程、训练效果的研究与应用,以及运动员身心发展规律和篮球技战术结构进行研究,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综合渗透的特点。

运动心理学研究论文146篇,占7.16%,忽视篮球运动员心理、智力训练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纠正。3.2.4.5选材与体能选材与体能研究论文64篇,占4.27%,该项研究是篮球科学的新成果,改变了没有制定国家篮球选材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标准完善,不能进行横向比较、选拔优秀人才的缺陷。研究指出,体能是身高、体重、年龄、知识、技能、心理、智力等的综合,中国队需要培养195cm、210cm以上的高大后卫、大前锋,弥补中国运动员体重差距大,对抗中处于劣势的缺陷。从年龄结构上看,世界优秀篮球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27岁。 中国男运动员相对年轻,在经验、意识、节奏、时机、控制以及对抗中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5]。中国女篮运动员的最佳年龄结构应在24~27岁之间[6]。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对运动员的选材和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选材不科学,体能不足,必然跟不上现代比赛的需要。3.2.4.6运动生物力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篮球科研结合计算机、摄像机、录像机、肌电图等先进设备,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为篮球技术诊断、技战术创新、提高科学训练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对运动员身体动作能力的变化规律进行量化分析,对篮球训练中贯彻技战术对抗难化、技战术对抗严化、技战术对抗实战化、技战术对抗科学化、大训练量化原则,提高篮球运动成绩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运用生物力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的理论发表论文28篇,占1.40%,但研究量有下降趋势,应引起重视。3.2.4.7规则、裁判与场地与装备规则与裁判的研究推动了篮球运动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该方面的论文共计87篇,占总数的4.27%,对推动我国篮球体制改革,促进篮球运动职业化发展,形成我国强对抗性的比赛风格,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关于场地与装备的研究论文仅有11篇,是整个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应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强。4.结论与建议4.1结论1973年至2002年,我国篮球科研成果显著,30年来共发表论文2038篇,平均每年68篇。 科学研究实现三次飞跃,体育实践取得历史性突破。论文研究内容量大,涉及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技战术、规则与裁判、选材与体能等。在整个研究中,技术研究多于战术研究,但在篮球创新层面,训练实践和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的过程相对较长,理论研究的先进性指导很少得到实践的检验。具有创新内容的论文少,对某一教材内容的研究重复性过强,创新思维滞后于体育实践的发展;对新技术的发展不敏感;应注意研究设计的严谨性和实验方法的运用,克服单一学科研究方法比例高达54%的现象。4.2建议建立科研信息咨询机构,避免研究课题重复和研究课题过时,组织篮球训练、生理生物化学、心理学、计算机等领域的专家学者。


本文标签:

看球吧声明:本站文章图片来自网络,本网站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编辑撰写、发布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仅提供发布平台,不代表看球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
TOP